访谈|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和人才振兴

发布日期:2022-09-30  浏览量:59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矩形色块乡村振兴,是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这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产业和人才的振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4月15日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做出上述表示。他指出,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所谓产业兴,乡村旺;其次还有人才振兴。他同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后30年的一项长远规划,须分阶段有序推进,“急不得”!但同时根据中央提出的时间表、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因此,乡村振兴也“慢不得”!魏后凯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部完成,标志着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的转移,即从过去的脱贫攻坚战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持久战,时间更长、难度更大、领域更广、任务更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项艰巨的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12月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须有产业支撑作为长时间关注并研究农村发展的著名专家,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为了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乡村的衰落和农业的衰退。因此,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产业兴旺,乡村就兴旺,区域就兴旺,经济就兴旺”。产业兴旺应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为乡村振兴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业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目前乡村振兴也面临着四大难点: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艰巨。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比如近些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有相当一部分,又是靠农村人口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到城市去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即农民收入的增长较大程度上不是靠农业,不是靠农村,而是靠城市的产业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农民的增收模式有可能会带来农业的衰落,农村的凋敝,农村的衰败。所以,乡村振兴一定要建立一个依靠农业、依靠农村,可持续、较稳定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二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中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而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中青年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也正在不断加剧。2018年,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20.46%,远远高于城镇的比重。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2018年为13.84%,现在应该已经超过了14%,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已经迈入深度老龄社会的门槛。从人才的短缺来看,现在农民的素质以及农业农村的各方面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所以如何吸引、培育各种人才弥补人才的缺口,是乡村振兴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三是投入资金不足,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跟城市是天壤之别,有巨大的需求。但是,在农村投资,资本的回报率比较低。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致使资本不愿意去,导致资金缺口很大。据测算,2017年,全国有41.5%的人口常住在农村,但是农村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5.7%。这意味着农村资金的需求量很大,缺口也很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这个缺口还会继续加大。四是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中国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推进乡村振兴重在激发内生活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路径。这就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同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其内生活力,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动力源泉。但现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一些地方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魏后凯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积极培育并推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发展共同体既包括城乡发展共同体,也包括乡村发展共同体,它可以在地级市、县(区、市)、乡镇、村庄等不同地域层面来进行构建。从城乡发展共同体看,重点是按照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要求,积极探索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产业共同体等。从乡村发展共同体看,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乡村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层面的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共同体的涌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共享发展。例如,在乡村产业共同体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和农户等不同主体,通过产业链和利益链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乡村发展共同体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 它将有利于形成利益共沾、责任共担的多赢格局,而且,通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使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持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优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强农惠农政策;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内外联动、相互促进。魏后凯强调,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元化资金投入、农民持续增收、基础设施管护和乡村治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不仅需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需要培育和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并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

接受采访后,魏后凯所长在他的办公室欣然与记者合影留念编辑:鲍婷婷  审核:赵琬姝

上一条:“中国乡村代言人选拔赛”在厦门启动 各地乡村振兴增添得力帮手
下一条: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兴产业和留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